记者观察网山西10月11日电(权美玲 通讯员 王中海)近年来,太谷区胡村镇西吾村突出村规民约在基层治理中的“软法”特性,一项制度管全面,多措并举保执行,巧用村规民约,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、基层矛盾化解和依法治村等,进而走实乡村善治之路,助推乡村振兴。2019年,西吾村被国家司法部、民政部命名为“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”。
强化制度实施的完整性
村规民约是推行村民自治、创新乡村治理机制、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有效载体,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具体形式。诞生于此背景下的西吾村《村规民约》,聚焦于村治中的热点、难点、堵点问题,将红白喜事、社会治安、赡养老人及邻里关系、环境治理、婚姻家庭、公益事业、土地管理等七项内容纳入《村民公约》,提出有针对性的约束内容。经村委会初审、村民代表大会讨论、征求全体村民意见、乡人大和司法所合法性审查、村民会议表决通过,以通告形式向村民公布实施,通过民主法治手段将《村民公约》上升为全体村民的共同意志。村民们的深度参与,让村规民约更合实际、民意更足、更富有生气,村民主人翁意识也因此有了很大提升。《村民公约》传承了12年的党员包街巷制度,突出党员的引领作用,村党员全部成为农村治理的直接参与者、引领者和监督者,可有效发挥党员在推动村规民约实施中的模范带动作用、监督保障作用。近年来,按照“村组户”构建三级网格。全村有1个综治服务中心,2个网格员,5个微网格,形成500余户群众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大体系。对应三级网格,搭建村党支部、网格党小组(5个)和党员中心户(14户)的三级网格化党建构架。村党支部重点建强两委班子,管好党员队伍;党小组主要落实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各项制度;“党员中心户”充分发挥其党的政策宣传站、兴业致富加油站、为民排忧服务站、民情民意收集站、矛盾纠纷调解站作用。
实践证明,村规民约的执行与红白理事会等基层群众组织的作用发挥息息相关。这些组织在激活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,在村规民约的宣传、引导、监督、服务等方面承担了一定的职责。比如,带头推进村规民约的遵守和落实,尤其是监督村规民约的执行和违规违约的处置等等。
强化制度执行的坚定性
谈到治村的“感悟”与“体会”,西吾村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杨明富似乎语气一下子坚定起来:制度不在多而在管用。说在嘴上不执行,那是“大话”;挂在墙上不执行,那更是“大画”。
路过老支书杨元安家,记者发现院门前的水泥地上,齐齐整整留有一指高的“棱坡”。“棱坡”不美观而且容易绊脚,而“始作俑”者,却是亲儿子杨明富指挥人用割刀留下的。“门面”对于家户人家是很为重要的地方,但往往有一些不自觉的村民喜欢把自家的门坡抬高,影响到村中街巷的美观与通畅。这位被村民称了一辈子“老好人”的老支书,由于自己的不自觉或是不小心,委实在儿子与村民的面前红了一次脸,但却也让西吾村的街巷因此而整齐划一,多数人感到“舒坦”了。
为了增强村规民约的约束性,针对违反村规民约的情形,提出了相应惩戒措施——罚款。罚款的“执行难”问题同样适用于西吾村,杨明富还清楚的记得,村里开出的第一批罚单,是自己骑着摩托车逐户要回的。为了促进党员干部成为履约带头人,村里还规定了党员干部违规要缴纳双倍的罚款,同时对于本街巷和片区出现的违规行为,村民如果罚200,包片党员干部要连坐罚100。
出于“侥幸”的心理,某位村民将垃圾扔在了村“电子眼”监控的死角。面对一堆已经发臭的垃圾,村干部硬是从里边找出一张医院的“飞条”,顺着“飞条”线索,驱车20里托人找关系,终于在医院的账目中找出那位村民的名字,面对500元的罚单,那位村民心服口服。正是有了对制度执行的一丝不苟,才使得村规民约真正成为西吾村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有效载体。
强化制度运用的人性化
村规民约,作为一种地方性法律规范,是村民共同意志的产物,这为基层解决社会纠纷、创新治理模式提供了有效的规范支撑,村规民约作为“法治”的载体,同样融合了“德治”的内涵。
谈到“罚款”的去向问题,杨明富不无玩笑却又非常严肃的说:那种钱打死也不敢花,都想办法“返还”给村民了,不过近些年已经很难罚到款了。他谈到的“返还”,主要是让当事村民在村道路两旁铲草,每米10元,半个上午就是1000余元。“法得容情”,这或许就是农村治理的特殊性,一种软硬兼施的治理方式。
“两委”开会,杨明富经常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,某某家有某某事,你们是否去了?去,于一来一往间,走进了群众,联络了感情,有时甚至个人掏钱送上一二百元的慰问金,逐渐也就成为了干部可以厚积薄发的一种“威信”。“人若公道,打破颠倒”,老支书铲护坡的故事,则是一种靠“公道”换来的“威信”。村里有一片不被人“看好”的洼地,每年租赁费不足10万元,杨明富请来几位办企业能人,一起以30万元的租赁费租上了这片土地,这是靠“能吃亏”换来的“威信”。疫情面前,村干部总是冲在前面,奋斗在一线,这是靠“榜样的力量”换来的“威信”。
看西吾村的《村规民约》,字数不多,内容简约,“明事理”需要让群众易懂易记;走在街道上,每每发现有村民妄议、私语等不文明行为时,杨明富都会去村民家里做一番“谈话提醒”,“用道理”需要说在平时;群众的罚款想办法再返还群众,这是知道村民赚钱不容易,每一分钱都是汗水“拼”出来的,带着感情治理村庄这叫“通情理”;每个村可能都会有一些不务正业、不被人待见的年轻人,游手好闲也就罢了,还喜欢经常惹是生非,面对村里2、3名这样的年轻人,杨明富全部把他们放在了自己厂里,一方面有事干、有钱赚,混日子也就成为了过日子,一方面,放在自己身边“监督”起来,坏习惯也就会逐渐变好。特别是成家后的小伙子,不仅改掉坏毛病,也成为了村民认可的好小伙,依靠这种特殊的“讲义理”,逐渐化解了村里的不稳定因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