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者观察网山西1月12日电(权美玲 通讯员 阴娜 曹阳) 1月10日,在晋中市国家农高区设施农业示范基地的4号科技大棚里,陈玲变和几个工友正在种向日葵,种子是来自日本的“文森特”,“拨开土1-2厘米就行,埋深了难发芽,埋浅了易晒死。”一边说一边利落地干活儿,这个棚能种七千多粒种子,种完后浇足水一周以后就能萌芽。在16号大棚里,白瑞芝和几个工友在扦插菊花苗,“一行十个格,一格里两株苗,插完覆膜后一个月以后就能分枝了。”陈玲变、白瑞芝她们都来自附近的郭家堡村,每天工作八小时,每人能赚一百元,“我们来园区工作一年多了,工作不累、收入稳定还离家近,挺好的。”
在21号棚里,沈建青正带着工人们收割、包扎含苞待放的向日葵。“这两天气温偏低,每三天采收一次,一次能收一千多株,园区就有冷库,存够一车就拉到市场上批发。”在2号棚里,二十多天前种下的向日葵已经出土二十厘米了,绿油油地追着阳光转,长势喜人。
远在榆次城区的批发部里人头攒动,负责人薛红伟正在忙碌,“寒家岁末无多事,插枝梅花便过年。买花过年已经成了生活的刚需,每天来批发的花店络绎不绝,好在我们有稳定的货源,目前向日葵、菊花的销售量能占到市场30%的份额,还是比较欣慰的。”
三象花艺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晋中国家农高区设施农业示范基地以来,一直从事鲜花种植,目前在基地承包了12个科技大棚,用于种植向日葵和菊花。“向日葵的周期是两个月,菊花的周期是三个月,四季轮作,根据花市的行情合理安排种植时间,等年宵花的行情过后,现在种的向日葵就会在三八妇女节期间上市,刚好赶上下一波花市行情。为摆脱疫情影响和市场制约,我们去年在榆次开了一家批发部,实现了从地头到市场的直通车,同时让市场来决定地头,随时调整种植结构和时间,效益也得到很大的提高。”薛红伟说。